“家里沒個上學的,根本不知道現在補課有多貴!”“聽說補課花了這么多錢,別人都不相信,不理解。”不少家長談到補課費就開始激動?!栋朐抡劇酚浾咴诙嗟夭稍L發(fā)現,校外補課,不僅加重了中小學生的校外課業(yè)負擔,更成為不少家庭日漸沉重的經濟負擔。現今網上有句流行語,“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把這句話用在補課費上,可謂恰當。

動輒數千、數萬元的補課費用,依然阻擋不了家長們對補課的需求和熱情。民進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顯示,通過對部分上海中小學家長的問卷調查,有84.15%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班。杭州市政協委員、時代小學校長唐彩斌聯合其他學校對小學生課外負擔做了一份實證調查,結果顯示杭州小學生課外培訓非常普遍,沒有參加課外培訓的僅占8.8%。
有償補課由來已久,雖然禁令頻出,但卻似乎從未絕跡。就法律規(guī)定而言,《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都明確禁止有償補課;對于教育部來說,為此也出臺了不少相關規(guī)定,2014年初,教育部發(fā)布《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yè)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其中劃定的“師德紅線”中,禁止有償補課赫然在列。盡管教育部門禁止有償補課的態(tài)度始終明確,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償補課需求卻大量存在,面對這個你情我愿的自發(fā)市場,常使教育部門徒生鞭長莫及之嘆。
教育部門每次表態(tài)禁止有償補課,照例都會引起大面積爭議,不少中小學老師對此表示反對和抵觸。老師們的理由很簡單,工資福利待遇遲遲得不到提高,業(yè)余時間“打臨工”賺外快有何不可?因為工資待遇普遍不高,不少老師理直氣壯地支持有償補課,基于同樣的現實,教育主管部門頻發(fā)禁令,但類似的禁令卻很難落到實處,由此也使得禁令更像是闡明立場,而非解決問題。
以工資待遇為有償補課辯解看似理由正當,但卻經不起推敲——學生家長付出不菲的代價,自然希望選擇名師授課,在這個贏者通吃的市場內,真正得以改善收入狀況的注定是少數人,由此,不僅老師之間的收入差距被進一步拉大,而且不免使更多老師欣欣然而向往之,制造出一種金錢至上的教學風氣。其實,老師如果真的熱衷于有償補課,完全可以掛靠在市場化培訓機構實現,一方面留戀公辦學校的穩(wěn)定,一方面向往市場化教學的高薪,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贏者通吃?以此而論,提高教師待遇固然是禁止有償補課的必要條件,但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實際上,比教師待遇更值得關注的是,學生家長為什么對有償補課趨之若鶩?原因很簡單,應試教育模式使然。在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中,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是分數,學校教育過程中力有不逮者,難免會寄希望于課外補習提高成績。在龐大的市場需求中,優(yōu)質師資注定是稀缺資源,即使不論教師因此面對著怎樣巨大的利益誘惑,如果真的叫停有償補課,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恐怕都難以接受。在有需求就有市場的經濟規(guī)律面前,一紙禁令本身無疑面對著巨大挑戰(zhàn)。
補課費居高不下,并非“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而是資源限制了家長的選擇權——家長之所以省吃儉用迎難而上,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反映出他們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渴望,由此指向的問題是,如何使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分配更加公平,成本更加低廉。今年1月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yè)。以進一步保障教師福利待遇為背景,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加快考試制度改革步伐,有必要進一步提速。只有以均衡的資源配置和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遏制家長的擇校沖動,他們才不至于深陷補課費無法自拔。
作者:大河報記者 趙志疆
編輯:實習生 魏瑩瑩
來源:大河報


動輒數千、數萬元的補課費用,依然阻擋不了家長們對補課的需求和熱情。民進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顯示,通過對部分上海中小學家長的問卷調查,有84.15%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班。杭州市政協委員、時代小學校長唐彩斌聯合其他學校對小學生課外負擔做了一份實證調查,結果顯示杭州小學生課外培訓非常普遍,沒有參加課外培訓的僅占8.8%。
有償補課由來已久,雖然禁令頻出,但卻似乎從未絕跡。就法律規(guī)定而言,《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都明確禁止有償補課;對于教育部來說,為此也出臺了不少相關規(guī)定,2014年初,教育部發(fā)布《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yè)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其中劃定的“師德紅線”中,禁止有償補課赫然在列。盡管教育部門禁止有償補課的態(tài)度始終明確,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償補課需求卻大量存在,面對這個你情我愿的自發(fā)市場,常使教育部門徒生鞭長莫及之嘆。
教育部門每次表態(tài)禁止有償補課,照例都會引起大面積爭議,不少中小學老師對此表示反對和抵觸。老師們的理由很簡單,工資福利待遇遲遲得不到提高,業(yè)余時間“打臨工”賺外快有何不可?因為工資待遇普遍不高,不少老師理直氣壯地支持有償補課,基于同樣的現實,教育主管部門頻發(fā)禁令,但類似的禁令卻很難落到實處,由此也使得禁令更像是闡明立場,而非解決問題。
以工資待遇為有償補課辯解看似理由正當,但卻經不起推敲——學生家長付出不菲的代價,自然希望選擇名師授課,在這個贏者通吃的市場內,真正得以改善收入狀況的注定是少數人,由此,不僅老師之間的收入差距被進一步拉大,而且不免使更多老師欣欣然而向往之,制造出一種金錢至上的教學風氣。其實,老師如果真的熱衷于有償補課,完全可以掛靠在市場化培訓機構實現,一方面留戀公辦學校的穩(wěn)定,一方面向往市場化教學的高薪,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贏者通吃?以此而論,提高教師待遇固然是禁止有償補課的必要條件,但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實際上,比教師待遇更值得關注的是,學生家長為什么對有償補課趨之若鶩?原因很簡單,應試教育模式使然。在應試教育大環(huán)境中,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是分數,學校教育過程中力有不逮者,難免會寄希望于課外補習提高成績。在龐大的市場需求中,優(yōu)質師資注定是稀缺資源,即使不論教師因此面對著怎樣巨大的利益誘惑,如果真的叫停有償補課,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恐怕都難以接受。在有需求就有市場的經濟規(guī)律面前,一紙禁令本身無疑面對著巨大挑戰(zhàn)。
補課費居高不下,并非“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而是資源限制了家長的選擇權——家長之所以省吃儉用迎難而上,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反映出他們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渴望,由此指向的問題是,如何使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分配更加公平,成本更加低廉。今年1月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地位待遇,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yè)。以進一步保障教師福利待遇為背景,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加快考試制度改革步伐,有必要進一步提速。只有以均衡的資源配置和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遏制家長的擇校沖動,他們才不至于深陷補課費無法自拔。
作者:大河報記者 趙志疆
編輯:實習生 魏瑩瑩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