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在河南省胸科醫(yī)院胸痛中心導管室里,我國著名心內(nèi)科專家、我院院長袁義強和他的手術團隊正在為病人開通上腔靜脈閉塞段的血管,并經(jīng)導管植入永久性雙腔左束支起搏器。
該手術為我省首例;未見國內(nèi)有相同病例或學術的報道。
老張今年54歲,一直是家里掙錢的頂梁柱,本來正值壯年,還想繼續(xù)打工把經(jīng)濟困難的小家庭建設的好一些,可是3年前,他發(fā)現(xiàn)自己勞累時總是出現(xiàn)胸悶、氣短,并伴有心悸、乏力等癥狀。從此,他幾乎喪失勞動能力,一些簡單的勞動,都會讓他胸悶頭暈。一年前在當?shù)蒯t(yī)院就診,診斷為心率慢,兩月前無明顯誘因又出現(xiàn)上述癥狀,而且伴有臉部水腫。前幾天因癥狀加重,感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才慕名來我院治療,門診以“心律失常”收住我院心內(nèi)科二病區(qū)。
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老張患有心律失常(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率40次/分鐘,遠低于正常心率60-100次/每分鐘,這意味著老張心臟泵血不足,導致腦供血和身體其他器官供血不足,這是導致其乏力等癥狀的主要原因;而且,隨時有猝死的可能。
行造影檢查,老張的上腔靜脈閉塞。上腔靜脈閉塞是很罕見的病變,一般是繼發(fā)性的,比如胸部有明顯占位(腫瘤)病變導致壓迫閉塞,或者腫瘤放療導致繼發(fā)性病變,但老張的未發(fā)現(xiàn)繼發(fā)性病變,也無上腔靜脈相關手術病史,考慮先天性閉塞可能性大。
此時,擺在病人面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用無導線起搏器,通過下腔靜脈,把起搏器送入心臟,這是一項最新技術,操作難度不大。但對于病人來說,無導線起搏器不能進行生理性起搏。
另一種方法,則是用導絲通過左側鎖骨下靜脈、上腔靜脈用球囊擴張閉塞血管段,將起搏器植入通路建立,安裝心房電極和心室電極,使其心率達到正常范圍。
可是,老張的上腔靜脈閉塞,是最大的攔路虎,而上腔靜脈是安裝起搏器的主要通路。
這兩種方法在適應癥和治療效果及治療費用上也有大不同。
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手術簡單,風險小,但是目前上市的只有單腔起搏器,老張的病情更適合用雙腔起搏器;還因為是最新的技術,手術費用較高,大致16萬元,未納入醫(yī)保報銷范圍;第二種手術方式是利用左束支技術——這也是近幾年我國心內(nèi)科領域的一項新技術——工作原理是起搏器的電路傳導模擬正常人心臟的電路傳導,使心房心室順序收縮,更有利于病人心功能的改善,獲得更好愈后效果;手術費用一般7萬元左右,經(jīng)過大病醫(yī)保報銷,患者最后只付大約3萬元左右。
但開通上腔靜脈血管,風險極大,國內(nèi)也未見學術報道。多位從事心內(nèi)科工作30多年的資深專家及教授都表示,從未見過原發(fā)性的上腔靜脈閉塞,更別提要開通其閉塞的血管了。
袁義強和他的手術團隊對閉塞段血管走行做了詳細研究,認為用穿刺的方式,開通血管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為使病人利益最大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決定實施第二種手術方式。
這也是他對自己和下屬的一貫要求:做不做一個手術,首先不是看風險的大小,而是看有沒有手術指征。風險再大,只要有手術指征,患者同意,就堅決做,因為風險越大的病人做了手術獲益也越大。對于學科發(fā)展來說,如果你回避打硬仗,技術是發(fā)展不起來的。用疑難病例錘煉自己,醫(yī)院的知名度、美譽度也會漸漸累積。
那萬一做壞了咋辦?袁義強的回答是:醫(yī)院是一個特殊的部門,它是治病救人的;它“以善為先,首先要考慮的是病人的利益。心里不能雜念太多,要舍得把自己交付出去。”
那么,用什么器械開通呢?常規(guī)普通的鋼絲是難以通過的。
袁義強決定用房間隔穿刺針,這個針最大的好處是頭部堅硬而且尖銳,但有一定曲度,為了適合這次手術,袁義強把針拉直——醫(yī)生的別名是能工巧匠啊。
其實,房間隔穿刺針針頭的尖銳,對這次手術來說是個“雙刃劍” ,因為頭部尖銳,打通閉塞段能力強悍,但很容易將血管穿破。這是這個手術的技術難點。
做手術就是做最壞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結果。
心外科、麻醉科、彩超室接到指令都在醫(yī)院隨時待命。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可以放手一搏了。
2020年7月5日,在我院胸痛中心導管室,袁義強及心內(nèi)科二病區(qū)主任楊鵬偉、副主任醫(yī)師孫玉梅共同實施上腔靜脈開通+永久性雙腔起搏器植入術。
閉塞血管段長度1.5厘米,看著好像不長,但對上腔靜脈血管來說,已經(jīng)不短了。
在X射線指引下,穿刺針插入閉塞段,一點一點小心但果斷地前進,毫末之間,驚心動魄。
2分鐘后,閉塞段終于打開,欣慰的笑容立刻浮現(xiàn)在手術室的醫(yī)生們臉龐上。
當兩個電極被順利運送到心房心室位置,老張的心率立刻發(fā)生了變化,心率慢慢回歸到正常80次/分鐘,術后轉入普通病房。
一個喪失勞動能力的中年人,一個手術讓他奪回勞動能力,這對他自身及較為困難家庭的意義不言而喻。
啥叫紅光滿面,
啥叫人逢喜事精神爽,
看看病被治好的孩子的父母就知道了。
老張的母親,75歲的張奶奶一改往日愁容,笑呵呵地走進病房來到54歲兒子的床前。她因為心情放松下來,去醫(yī)院的小公園剛散步回來。她說:“我心里真是舒坦了!”
老張也笑容滿面地告訴查房的孫玉梅說:“胸也不悶了,頭也不暈了。”
孫玉梅對老張說:好好養(yǎng)病,明年打工能把今年花的錢掙回來。”
(李紅 趙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