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清晨,在嫦娥三號“奔月”4年多之后,中國又做出一個探索月球的大動作——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fā)射升空。
這是世界首顆運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點(簡稱:地月L2點)的通信衛(wèi)星,它的成功與否對2018年年底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任務至關重要。
為月球背面建地月通信“服務區(qū)”
在與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完成星箭分離后,“鵲橋”進入預定地月轉移軌道,相繼展開衛(wèi)星太陽翼和中繼通信天線,飛向月球。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說,由于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與月球自轉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總有一面背對著地球,這一面稱之為月球背面。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會受到月球自身遮擋,無法直接與地球進行測控通信和數(shù)據(jù)傳輸,因此必須先發(fā)射“鵲橋”,讓它去充當架設在嫦娥四號與地球間的“通信中繼站”,專門解決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對地通信“不在服務區(qū)”的問題。
“鵲橋”的名字來源于中國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而這顆中繼星是中國航天人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和汗水設計建造的地月信息聯(lián)通的“天橋”。
完成使命還需“過關斬將”
“‘鵲橋’是顆小衛(wèi)星,研制時間只有兩年半,但作為嫦娥四號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技術狀態(tài)比較新,設計壽命達3年,而且質量要求非常嚴格,整個衛(wèi)星的地面加電測試時間超過1300個小時。”張立華說。
“鵲橋”攜帶一大一小兩個相機,小的專門觀察衛(wèi)星天線的展開情況,大的可以給月球和地球拍合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tǒng)項目執(zhí)行總監(jiān)、副總設計師張?介紹,在去往地月L2點使命軌道的途中,“鵲橋”需要多次進行中途修正,要完成全部使命還需“過五關斬六將”。
最關鍵的一次是近月制動的變軌,張立華將它形象地稱為在距月面100公里高度時給衛(wèi)星“踩一腳剎車”。這次變軌的窗口時間很短,且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沒按計劃完成好“剎車”動作,“鵲橋”很可能從此飛離預定軌道,因為這顆小衛(wèi)星攜帶的推進劑不足以讓它重新進入預定軌道。
編輯:河南商報 趙琦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