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俊峰,這個洛寧縣司法局駐該縣羅嶺鄉(xiāng)講理村的第一書記最近有點火。不久前,在省委召開的駐村第一書記座談會上,他作為全省優(yōu)秀駐村第一書記代表和省委書記王國生面對面交流。這是一個怎樣的駐村第一書記?又留下了什么樣的駐村故事?
任職伊始,在2個月的時間里,他走遍了全村5個村民小組153戶村民的家;自學戲曲,打開和群眾交流的“語言密碼”;走村串戶,架起了與百姓的“心路橋梁”。
是多養(yǎng)牛、開農家樂,還是做電商
村民向駐村第一書記“問計”
時間是5月初,正是煙葉移栽的農忙時節(jié),一場下透墑卻仍然沒有停下的雨水,中斷了村民的工作。
地里太濕,下不了地干活,趁著“雨閑”,村民寧振武一大早就來到了張俊峰位于講理村的辦公室。
推開大門,寧振武就喊了起來:“張書記,俺有個想法,給俺參謀下。”此刻,張俊峰正在打掃頭天夜里因為開會太晚還沒來得及收拾的辦公室。
聽到寧振武的聲音,他停下活計,隨手拿了兩把椅子,放在屋檐下,“咱擱這兒說吧。”
不待坐定,寧振武就打開了話匣子,“俺小孩兒打電話說,想跟我一起在家掙錢,打算擴大養(yǎng)牛規(guī)模,或者開個農家樂,還想搞電子商務,你看哪個中?”
“孩子回來,有了幫手,這是好事兒,不過得一步一步來。”思考了一下,張俊峰說,可以讓孩子回來發(fā)展構樹種植,村里已經搞過試驗,能賺到錢,而且村里還可以幫他盡快把地給租了。
當然,他還鼓勵寧振武讓孩子回來發(fā)展電子商務,講理村種植優(yōu)質核桃近千畝,綠色無污染,很有市場。“不提倡多養(yǎng)牛,這會影響咱村里搞鄉(xiāng)村旅游的總體發(fā)展布局。至于農家樂,可以再考察考察。”張俊峰說。
聽了張俊峰的建議,寧振武隨即給孩子撥起了電話。這是張俊峰駐村的第三個年頭??粗鴮幷裎浣o孩子打電話時臉上露出的笑容,張俊峰若有所思。
好不容易熬回城 一紙任命又回村
時間回到了2015年10月的一天早上,時任洛寧縣司法局副局長的張俊峰像往常一樣去上班,半路上卻接到了洛寧縣委組織部的電話。
“通知我說,已經任命我去當講理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了。”張俊峰說,“還沒等我從組織部回到局辦公室,局長的電話也過來了,問我啥時候能去。”
張俊峰的回答是“隨時”,也就是在當天上午,張俊峰就來到了距縣城一個小時車程的講理村。
“啥都沒有準備,當天晚上就住那兒了。”張俊峰說,家人也根本不知道啥情況,他清楚地記得,直到晚上他愛人打電話問他回不回家吃飯,才知道他已經被派駐到村里當了第一書記。
此前,他已在基層農村干了20年,輾轉了多個鄉(xiāng)鎮(zhèn),好不容易才熬回到城里,當了“領導”,到頭來又回去當“村干部”,在旁人看來,張俊峰似乎有點“傻”。
如今已過了兩年多,回憶此事,張俊峰只是笑了笑:“鄉(xiāng)下空氣好。”
然而,接下來張俊峰面對的問題,似乎并不那么輕松而友好。
“怕還是個‘飛鴿牌’!轉一圈就走了!”
“待不了半年!不知道一周能來一回不能?”
不僅是村民疑惑,就連講理村支部書記金相超,當時也并不看好這個未來的搭檔。
“在張書記之前,縣里先后給我們派了4位駐村第一書記,都沒待多久。”金相超遲疑,這個未來的搭檔,能夠變成“永久牌”嗎?
自學戲曲 掌握群眾的“語言密碼”
兩個月前,講理村廟會上,張俊峰的戲曲唱腔,引來了村民的陣陣掌聲。有不少村民為此感到詫異,問他為啥戲唱得這么好,他笑而不語。
“這也是我十幾年基層工作的體會,要想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就得懂群眾語言、走群眾路線。”張俊峰說,他發(fā)現(xiàn)村民都愛聽戲,就暗暗學了幾段,“一聊到戲,和村民的距離就拉近了,村民有啥話也愿意說了。”
掌握了與群眾交流的“語言密碼”,只是取得信任的第一步。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張俊峰能否真正讓自己的“飛鴿牌”變成“永久牌”,還是未知數。
“也許我的能力有限,但我的工作態(tài)度必須是一流的。”這是張俊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駐村的前2個月里,他跑遍了講理村3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153戶村民的家,就貧困戶致貧原因和脫貧措施進行詳細了解,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
原定的5天4夜工作制,在張俊峰這里也基本上成了7天7夜制。張俊峰任駐村第一書記后,日常吃飯就暫時在村民金超民家里,一天兩頓,每個月的飯錢,張俊峰總是月初就先付了。
“他只要在辦公室里,就有村民找他說事兒。”金超民說,好不容易到家吃飯了,又有村民來了,很少能見他吃個囫圇飯、熱乎飯。
“看著就是干事的人,總是為俺村里著想,看著他這樣工作,我們沒有理由不搭好班子,支持他工作。”金相超說。
不和稀泥 講理村治村得“講理”
講理村有座講理堂。據傳,明清時代,村里每逢祭祖時,族里老人會把一些平時有隔閡的人叫過來掰扯一番,把心里的“疙瘩”曬一曬,矛盾自然沒了。后來周邊村民也紛紛聚過來“講理”,由此成了傳統(tǒng)。
“有這樣的文化根基,在講理村治村,村干部不能和稀泥,就得‘講理’。”張俊峰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20年前,村民寧保坤因為沒有房子住,搬到了外村一個遠房親戚家居住。20年過去,村里已鮮有人知道他是講理村的人。
在脫貧攻堅精準識別“回頭看”走訪中,張俊峰和金相超從幾個老年人的口中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到寧保坤寄居處走訪核實,發(fā)現(xiàn)寧保坤并未在那里落戶,而且也符合貧困戶的標準。
然而,在確定寧保坤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幫他申請易地搬遷住房時,有人卻提出了異議,“這么多年沒回來了,這不是沒事找事嘛!”
“按理寧保坤沒有在其他村落戶,就還是講理村人,脫貧攻堅要求一戶都不能少,給他辦理合情合理。”在張俊峰等的堅持下,今年春節(jié),寧保坤住進了村里易地搬遷為他安置的新房。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陳朋沖 付首鵬
編輯:河南商報 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