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神磊磊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王訪賢/攝
他把唐詩講得像歷史,把歷史講得像故事,把故事講得像笑話。他叫王曉磊,很多人不熟悉這個名字,但他的筆名在數(shù)以千萬計人的手機上流傳廣泛——六神磊磊。
“讀唐詩的人不一定愛金庸,但愛金庸的人一定愛唐詩。”這兩年,六神磊磊不僅借著金庸作品解讀了不少社會熱點,還做起了“語文老師”,解讀唐詩,讓唐詩“走下神壇”,讓人們從平視的角度看經(jīng)典。
12月14日,六神磊磊來到鄭州,參加松社書院“你不知道的唐詩江湖”《六神磊磊讀唐詩》新書分享會,和大家談古論今、吟詩誦詞。
【侃現(xiàn)在】
靠碼字坐擁粉絲近百萬
搖身一變成“網(wǎng)紅”
六神磊磊,一個靠碼字為生的文人,靠一個微信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聲名鵲起,成為坐擁粉絲近百萬、生產(chǎn)爆款文章的“網(wǎng)紅”。
不過,很多人認識六神磊磊,是從《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開始的,這篇文章幾乎刷爆朋友圈。而三年時間,《金庸、古龍、魯迅會怎么寫爸爸去哪兒》《金庸江湖里的三個宣傳部長》,以及郭美美事件后的《大人物戰(zhàn)斗過的地方》、快播事件背后的《請捂臉,堅持直播的勇氣!》等文章,也讓六神磊磊的公號從一個小號逆襲成大V。
如今六神磊磊粉絲近百萬,一條公號的廣告收入就有十余萬元,年入上百萬元,他也搖身一變成為“網(wǎng)紅”。
【說過去】
記者就應(yīng)該“蹭熱點”
這也是本能
退去“微信公號大V、骨灰級金庸迷、花露水、網(wǎng)紅、專欄作家”等標簽,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六神磊磊,本名叫王曉磊,一個靦腆的80后,也曾是一名時政記者。
2007年,大學畢業(yè)的王曉磊帶著一摞出版過的書和發(fā)表過的文章去新華社重慶分社面試,最終成為新華社的一名時事記者。
“既然學了新聞、做了新聞,總是希望能夠發(fā)出自己的能量和聲音。”他說。
辭掉工作,記者的影子也如影隨形。公眾號的文章里,王曉磊總能借著金庸作品去解讀社會熱點,借用楊過、令狐沖、張無忌等角色來發(fā)聲。
有人質(zhì)疑他想火、蹭熱點,他卻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記者就應(yīng)該“蹭熱點”,這也是本能。
“記者生涯中,我見過很多不同層次的人,也見證過很多故事,而這些,也讓我迅速成熟,積累了經(jīng)驗,去看待這個世界,我也很感謝做記者的經(jīng)歷。”王曉磊說。
【談金庸】
“金庸,謝謝你養(yǎng)活了我”
公眾號里,王曉磊的字里行間,都透著一股俠氣、戲謔,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他,卻有一點靦腆,是一個“耿直boy”。
“寫了這么多金庸,如果見到金庸老先生,你最想跟他說的是什么?”
“金庸,謝謝你養(yǎng)活了我。”王曉磊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罷,他自己也樂了,“或許金庸老先生壓根兒不知道我的存在。”
雖一直未與金庸老先生見面,但王曉磊曾把這句話說給金庸的兒子聽。“他(金庸兒子)笑我庸俗,說應(yīng)該是‘謝謝你提供了精神食糧’,但說實話,這不僅是精神食糧的問題,而是養(yǎng)活的問題了。”
采訪中,有記者問王曉磊,當下內(nèi)容創(chuàng)業(yè)如火如荼,咪蒙、papi醬、邏輯思維等都接受了融資,“六神磊磊讀金庸”想過要融資嗎?未來有什么規(guī)劃?
“其實,我只是一個寫字的人。”六神磊磊淡淡地說,“寫字寫多了就不會做生意了。”至于規(guī)劃,他則低下頭,慢悠悠地說:“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吧。”
【聊新書】
想走近唐詩可以看看這本書
提到新書《六神磊磊讀唐詩》,他說他愿意做帶大家“翻墻”的人。
“唐詩宋詞就像是花園,我自己就像是那個翻墻的人,對于不敢、不想進去的人,我可以幫他,從里面折幾枝花拿給他看,讓他知道,原來這里面有這樣美的花。”不過,王曉磊也說,他的作品或許不能陪大家很長時間,但走的這一段,能引著人進正門。說罷,他又補充:“雖然我也不知道正門在哪里。”
“讀唐詩的人不一定愛金庸,但愛金庸的人一定愛唐詩。”王曉磊花兩年多時間完成了《六神磊磊讀唐詩》,只有一個愿望,“那些想走近唐詩,但不知道從哪兒開始的,可以看看這本書。”
《六神磊磊讀唐詩》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引導大家去讀原著,王曉磊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對于解讀經(jīng)典的書來說,不能引導大家去讀原著,是不太好的。
“這本書是寫給7歲以上孩子和成年人看的,家長給孩子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他,這是一家之言。”王曉磊說。
河南商報記者 王喬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