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自偷自拍另类视,免费国产成高清在线视频,91国精产品一二二线精华液,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ul id="jixaj"><center id="jixaj"></center></ul>

<sup id="jixaj"></sup>
  • 河南商報電子版

    ?

    小時候逮的蟋蟀 現(xiàn)在能賣一萬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7-08-21  來源:河南商報  作者:楊桂芳  瀏覽次數(shù):3968
    核心提示:延津縣德士村村民有本特殊的“致富經(jīng)” ,這兒的蛐蛐兒成為全國客商青睞的市場“寵兒”。每年8月,村民們都從外地爭相返鄉(xiāng)捉蟋蟀售賣,一戶人家每年能增收四五萬元。

     村民捉到了一只蟋蟀


    “你這只不錯!”來自北京收蟋蟀的客商一句表揚,讓村民樂開了花
     

           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文

      首席記者 楊東華/圖

      河南延津一個名為德士村的村莊,近日吸引來了數(shù)百名收購蟋蟀的客商。蟋蟀俗稱蛐蛐兒,在這里,德士村村民稱之為“蟲”,它本為田野害蟲,因為一年一度的蟋蟀收購商的到來,而身價倍增。每到夜色來臨,以德士村為中心,方圓數(shù)十里的田野里,就會出現(xiàn)捉蛐蛐兒的村民。

      截至目前,這個集貿市場今年單個蟋蟀交易的最高紀錄為16000元,人們還在尋找,下一個蟋蟀之王。

      【記者探訪】

      村民夜間“捉蟲”忙

      有人一天賣了近2萬

      

      每到下午5點左右,僧固鄉(xiāng)德士村才開始有“煙火”氣息,村民們三五成群,驅車向更遠的田野駛去。他們腳穿雨鞋,隨身帶著照燈、挎包、竹筒、網(wǎng)兜,鉆入玉米地中,幾乎是地毯式搜索。

      夜深人靜,也是蟋蟀最愛鳴叫的時段,人們不敢休息,耐心地等待著蟋蟀的叫聲,辨別著蟋蟀的方位和大小。

      在8月18日夜里,一場大雨洗禮了玉米織起的“青紗帳”。待雨水初停,村民們身著雨披在“青紗帳”里尋覓。

      “剛下過雨,地里還濕著呢,能進去嗎?”河南商報記者詢問一位當天夜間捉蛐蛐兒的年輕小伙兒。

      “雨水過后有蟲鳴,這個時候‘捉蟲’正好。”他解釋說,村里捉“蟲”的老手們一聽鳴叫,就知道“蟲”的方位、大小。

      河南商報記者跟隨著他到田野里走了一會兒,蟲鳴聲交互回應,時有時無。

      “捉到好蟲,能賣上萬,但凡年輕點的村民都出來捉蟲。”小伙不顧玉米葉子的銳利,低著頭穿梭。

      蟋蟀市場上賣小吃的老楊,已經(jīng)80多歲了,他說,就在8月19日早上的蟋蟀交易市場,有一對夫妻分別以8000元、6000元、4000元的價格賣了三只蛐蛐兒。

      現(xiàn)在,每年8月蟋蟀收獲季,僧固鄉(xiāng)的村民們都從外地爭相返鄉(xiāng),捉蟋蟀售賣,一戶人家每年能增收四五萬元。

      

      【買賣現(xiàn)場】

      幾百名買家沿路兩側排開 

      等待村民展示“戰(zhàn)果”

      

      延津德士村村頭,沿著310省道約500米長的距離,是全國有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這個市場只有每年8月初到9月中旬才可以稱之為“市場”,因為蟋蟀的交易時間只有40天左右。

      凌晨3點多,就已經(jīng)有村民帶著一夜的戰(zhàn)果前來尋覓買主。早晨5點到8點,是市場最繁忙的時候,來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買家此時都出現(xiàn)在蟋蟀交易市場,他們面前擺放一張桌子形成臨時攤點,幾百名買家沿著道路兩側依次排列,等待村民展示“戰(zhàn)果”。

      “要多少?”一位買主在看了村民阿遠(化名)帶來的蟋蟀后,詢問阿遠心儀的價格。阿遠比了下手指頭,表示要500元。

      這時,禮花聲響起,這意味著有村民的蟋蟀賣價超過了1000元。這是市場上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一只蟋蟀賣價超過1000元,賣家就放禮花慶祝,也有吉利討彩的意思。

      阿遠說,這個集市上今年最高的成交價格為16000元,大家都期待著,這個紀錄被打破。

      在收購蟋蟀的攤點前,河南商報記者看到買家面前的蟋蟀被放在一個白色的瓷罐中,罐下是硬度適中、稍微濕潤的泥土,上面罩著一層綠色的絲網(wǎng)。買家有的看一眼蟋蟀,就斷定自己是否有意收購,有收購意向時,買家會拿著一支細小的木刷“挑逗”幾下蟋蟀。

      來自上海的楊先生是專門收購蟋蟀的客商,近段時間,他和搭檔一起收購了近50只蟋蟀。“8月15日前后幾天是產(chǎn)好蟋蟀的時候,我們見到好的(蟋蟀)會收,有時也會自己去田野里捉。”楊先生說。

      

      【市場形成】

      為了買蟋蟀

      有人花了5000元買“消息”

      

      在德士村,說起捉蟋蟀的歷史,老老少少都會說起“上海鈑金工”的故事。這個鈑金工,就是德士村村民楊振民的侄子。由于侄子的緣故,楊振民也成了村中捉蛐蛐兒的第一批人。

      據(jù)他回憶說,1996年時,自己的侄子在上海做汽車鈑金工,侄子的搭檔是個上海小伙,對蛐蛐兒有研究,二人相約到德士村捉蛐蛐兒。當時楊振民一家并不知道蛐蛐兒值錢,結果捉的其中一個蛐蛐兒,對方給了50元錢。

      “50個硬幣,一骨碌一骨碌的,嚇了我一跳,用牙咬了咬,不知道這錢真假,特意到商店里花了一下,才知道是真錢。”楊振民的家人提起當時的情景笑個不停,“那時候到縣城干一天活才幾塊錢。”隨后的幾年,每到蟋蟀收獲的季節(jié),楊振民都和村里的六七位村民,開著拖拉機到田野里捉蟋蟀。

    楊振民說,后來,遇見了一位山東的客商來這里找蛐蛐兒,楊振民起了疑心,詢問才得知,這位客商是花了5000元的“消息費”,才知道延津有好蟋蟀的。

      2007年后,隨著集市搬遷到省道附近,加上網(wǎng)絡信息傳播發(fā)達,延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日漸出名,并吸引了外地的收購商。

      目前,延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向四周分散,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為中心,形成了老儀門、南宋村、班干村、李元屯鎮(zhèn)等十幾個蟋蟀市場,輻射到安陽、滑縣、衛(wèi)輝等地。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留言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 河南商報社 技術支持:頂端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備案號:豫ICP備1803979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