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過去了。
回過頭看,這個本就不同尋常的年份,對于漯河市臨潁縣皇帝廟鄉(xiāng)吳集村的兩千多人來說,意義更為特殊。
在這一年里,3月份,吳集村迎來了駐村第一書記劉樂;11月份,吳集村553戶村民全部脫離了“貧困”行列。
脫貧的故事,落在每一戶曾經(jīng)的貧困戶家中,都是一本厚重的書冊,承載了幾代人的悲歡。
但要說起共同的回憶,在這過去的極不平凡的一年里,有關劉樂的“兩個記憶”成了幾乎所有村民印象最深刻的。
賣大蒜記
走進一戶村民的院子,劉樂正在和整理大蒜的村民打招呼,隨后拿出手機撥打一個又一個電話。
2020年初,這番場景在十多戶村民的家中不斷上演著。
“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吳集村大蒜行情不太好,雖然產(chǎn)量豐收了,但卻賣不出去。”劉樂回憶道。
彼時,劉樂剛剛接過上一任第一書記的接力棒,面臨著第一道難關:疫情壓力下如何確保村民的穩(wěn)定增收?
為了破解難題,劉樂帶領村兩委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大蒜找銷路。
“劉書記帶著我們先是到貧困戶、脫貧戶家里,對大伙兒大蒜種植的情況摸了底。”吳集村黨支部書記郭栓柱介紹,“去年五一節(jié)前后,劉書記協(xié)調拍攝了大蒜的銷售‘代言’視頻。”
該視頻經(jīng)由“廉潔漯河”、“漯河發(fā)布”、大河網(wǎng)等媒體進行推送,在社會上引起熱議,視頻信息瀏覽量累計超過一萬。
隨后,多家單位相繼通過朋友問詢、電話聯(lián)系等方式,商討購買大蒜事宜。
(劉樂向蒜農(nóng)了解售賣情況)
在溝通中,劉樂向這些單位倡導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有針對性地推銷大蒜。
最終,他以高于批發(fā)價的價格,幫助10戶28人貧困戶蒜農(nóng)銷售大蒜近3萬斤,增收近2萬元。
到了10月份,劉樂再次以高于批發(fā)價的價格幫助張大濤、陳得亭等貧困戶銷售辣椒,確保增收。
走訪記
疫情的烏云再厚,也擋不住扶貧的暖陽。
疫情下,扶貧工作受到大環(huán)境影響,不比往常。
劉樂化壓力為動力,結合實際、創(chuàng)新舉措,不僅幫助打開了農(nóng)產(chǎn)品銷路,還在疫情有所緩解的時候動員有勞動能力人員外出務工、就近打工。
“脫貧,幫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幫助鄉(xiāng)親們找到一條穩(wěn)定可靠的致富道路。”劉樂說。
2020年3月,來到吳集村駐村的劉樂,獲悉了一個消息:這座小村莊,曾是省級貧困村。
而被識別的45戶14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尚有8戶18人未脫貧。
在脫貧攻堅收官的2020年,如何幫助8戶18人順利脫貧,同時穩(wěn)住脫貧戶、其他村民的致富道路,成了劉樂日思夜想的問題。
他選擇用行動,破解難題。
雙腳踏上吳集村土地的那一刻,劉樂便以一個“吳集人”自居,不到一年時間里,他走遍了村里五百多戶人家,不止一次到脫貧戶家中看望慰問,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查看脫貧情況更是家常便飯。
騎自行車穿行在青紗帳一般的玉米地里、蹲坐在烈陽下曬玉米的路邊、坐在村民的庭院里……他數(shù)不清跟村民們交談了多少次,而他也成了全村最熟悉的人。
(郭建設在羊棚忙碌)
“你看我這羊,長得又壯實又好看!”村民郭建設說,“這都是劉書記幫我辦貸款買下來的,我正打算擴大規(guī)模,再養(yǎng)幾只。”
“疫情差不多緩和一點的時候,劉書記給我們拉來了好幾單業(yè)務,給車間做好消毒、給我們發(fā)了口罩。兩個車間很快就復工復產(chǎn),我們也很快發(fā)了工資。”
(村扶貧車間生產(chǎn)現(xiàn)場)
“我生病住院做手術,劉書記帶著村干部慰問我,還給我們送了500元救助金。”村建檔立卡戶王學普說,“不只是我,生病住院的都有。”
(修繕一新的學校)
“劉書記跑了縣教育局、城建局、水利局、財政局好幾個部門,幫我們小學提升改造。”吳集村小學校長李富強說,“他還跟市紀委監(jiān)委匯報,為我們捐助了‘暖心書屋’,為每名在校學生訂購了課外讀物、贈送了學習用具。”
腳步匆匆雖辛苦,臉上笑意從不消。
劉樂始終堅持實地走訪,與村民們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
他始終把吳集村、把村民們放在心里,不厭其煩地詢問生活瑣事,宣講一項項扶貧政策,鼓勵有能力有意愿的村民走上穩(wěn)定增收的道路。
如今,吳集村全體村民走出了困擾祖祖輩輩千百年的貧困迷宮,從脫貧的新起點再度出發(fā),走在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全新征程上。
劉樂也做好了準備,要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這條康莊大道上,幫助吳集村走得更踏實、更穩(wěn)健、更長遠。
關于他和吳集村的故事,關于他的記憶,也必將繼續(xù)璀璨著、豐富著。 (編輯 施尚景 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