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歷6個月航行、近5億公里征程,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26日成功在火星著陸并傳回首張照片。這是人類首個致力于研究火星深層結構的探測器。
業(yè)內人士說,“洞察”號對人類火星研究有重要意義,把重點放在對火星內部的探索上,有助于人類更好了解地球本身乃至太陽系,甚至借助這些信息來尋找系外類地行星。
新聞·數(shù)字
這是人類探測器第8次抵達火星
“洞察”號探測器質量360公斤。“洞察”號的名稱來源于探測器英文“通過地震調查、測地學及熱傳導實施內部探測”的首字母縮寫。
“洞察”號的成功登陸是人類探測器第8次抵達火星。法新社報道,全球多家航天機構先前累計43次嘗試把飛行器、探測器送上火星,多以失敗告終。各國航天機構還醞釀著多個登陸火星計劃。中國計劃首次發(fā)射火星探測器,并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前后,美國計劃發(fā)射下一代火星車“火星2020”;歐俄計劃聯(lián)合發(fā)射“火星生物學-2020”火星車。
新聞·事實
“精準”站位“原地”鉆探
美國西部時間26日臨近中午,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內氣氛凝重:“洞察”號探測器正在落向火星表面,過程耗時6分鐘。
“洞察”號停在火星艾利希平原西側。項目經(jīng)理湯姆·霍夫曼說,它的著陸點接近精準,只是航天局尚未完成最終計算。
“洞察”號有“三條腿、一根手臂”,展開后著陸器寬約6米。著陸器是“洞察”號的核心部分,在火星上的所有探測活動都將由它來完成。“洞察”號上還搭載了3部主要科學儀器,分別是地震測量儀、溫度測量裝置以及“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
與前輩“勇氣”號、“機遇”號等火星車不同的是,“洞察”號大部分科學任務將通過原地鉆探實驗完成,因此“原地不動”將是“洞察”號今后兩年設計任務時間內的主要形態(tài)。“洞察”號所攜設備將研究火星的地質作用,目的是繪制火星內部的三維地圖。經(jīng)由“傾聽”地震、隕石作用或火山活動引發(fā)的火星震動,科學家可望了解火星內部并揭示它如何形成。
“洞察”號首席科學家布魯斯·巴納特對新華社記者說,科學研究已掌握了火星表面、大氣層、電離層狀態(tài)等信息,“洞察”號的使命是通過探索火星內核來分析火星形成的歷史,同時增加人類對地球起源的認識。
美國航天局官員表示,“洞察”號以及其他計劃中的火星探測任務是人類登陸火星探測的前奏。
新聞·分析
火星——人類太空移民的首選目標
正因為有“動力”,人類的火星探索才會孜孜不倦。
第一,這個紅色星球被視為人類太空移民的首選目標?;鹦鞘翘栂抵信c地球最相似的行星,不僅有季節(jié)、有晝夜,而且從十幾年前發(fā)現(xiàn)水冰,到今年發(fā)現(xiàn)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存在液態(tài)水湖。
第二,人類探索火星的背后還有來自政界、學界、產(chǎn)業(yè)界等多種多樣的需求。有的認為人類必須成為多行星生物,有的認為生命的火種其實不是來自地球,而是來自火星,也有的希望以宇宙探索來推動人類科技的革命性進步。
第三,自我追問是人類探索的原動力。“我們來自何方,去向何處?”從地球到月球再到更廣的太陽系,人類的探索能力正加速提升,人類恰恰也是在探索中不斷提升自我。
彌合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并非易事,人類距離火星還有點“遠”。首先,不好去?;鹦桥c地球的距離大約是月球與地球距離的150倍,重重挑戰(zhàn)包括載具和燃料技術如何突破,如何獲得足夠的氧氣、水和食物,以及如何避開或“挺”過太陽風或輻射等危險。其次,也不好回。宇航員要等到地球和火星再次正確對準軌道才能返航。對于人類多久后能真正抵達火星,美國專家意見也不統(tǒng)一,認為以現(xiàn)有預算,少則10余年,多則半個世紀。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新華社